【行业研究报告】-宏观经济点评:“以进促稳”的关键是向改革要动力

类型: 中国宏观评论

机构: 开源证券

发表时间: 2024-03-05 00:00:00

更新时间: 2024-03-05 20:15:49

“以进促稳”的关键是向改革要动力“以进促稳”的关键是向改革要动力——宏观经济点评hening@kysec.cn证书编号:S0790522110002政策基调:2023年完成目标,2024年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、先立后破1、回顾2023年,任务目标圆满完成,但也清醒看到困难挑战,如有效需求不足、部分行业产能过剩、社会预期偏弱、内循环存堵点、国际循环存干扰、中小企业经营困难、就业压力、基层财力紧张、科技能力不强、改革硬骨头等。2、2024年政策取向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“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、先立后破”。“稳是大局和基础,进是方向和动力,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,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”,我们理解这是对“进”和“立”的强调,旨在通过结构调整、改革开放、提升质量等方面来促进稳。主要目标:5%左右的经济目标或有四层含义,或需要更强的政策支持1、5%左右的经济目标或有四层含义。(1)短期看,有助于稳就业和防止风险“水落石出”;(2)长期看,我们测算实现2035远景目标,需在2023-2035年人均GNI增速超过6.7%,名义GDP6.2%,对应实际GDP增速可能4.1%-4.6%(误差在于平减指数的波动),当下需较高的经济增速;(3)潜在增速方面,学术研究表明十四五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在5%-5.5%之间,十五五回落至5%以下;(4)2023年中国GDP同比5.2%,增速居世界前列。但2023年中国名义GDP占美国比重下滑至65%,经济高增符合国际比较诉求。需要看到,当下经济存在两大不确定性:一是12省化债对基建的影响;二是地产需求改善仍存掣肘。要完成5%经济目标,或需比2023年更强的政策对冲。2、CPI目标为3%,我们测算2024年CPI可能在0%-1%之间,结合会议隐含的名义GDP增速为7.4%,可关注后续是否有价格改革、扩大需求等举措。宏观调控:我们测算广义赤字率6.6%,货币精准有效,关注信贷新特点1、总体看,会议要求“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”;增强前瞻性;加强对政策执行的跟踪评估;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。2、财政政策“适度加力、提质增效”。会议拟安排赤字率3%,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.9万亿元,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。假设2024年名义GDP增速为7.4%,我们测算广义财政赤字共为9万亿元,广义财政赤字率可能为6.6%。此外,会议指出“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,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建设”,预计将利好水利、交通等基建。我们判断若后续实际经济表现与目标有差距,财政也可能在年中继续加力,以稳增长。3、货币政策“灵活适度、精准有效”,预计继续降准降息,关注信贷新特点和稳定资本市场相关举措。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”指向央行或需加大力度呵护流动性,配合财政发债,但降息程度可能受防止资金空转和汇率稳定要求的限制。会议延续“社会融资规模、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”,指向有望引导通胀适度上行。“盘活存量、提升效能”旨在调结构、盘存量。“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”指向继续降息。工作任务: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;关注三方面改革;防止系统性风险1、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。主要强调三个方面: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(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);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(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,新兴氢能等);推进数字经济发展(人工智能、平台企业)。2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。科技自立自强,自主创新,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。3、着力扩大内需,关注制造业技改、县域经济、三大工程、消费品以旧换新等。消费端,关注消费品以旧换新,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电子产品;数字、绿色、健康等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。我们认为“消费新时代”的内生动能正在积聚。投资端,关注科技创新、新基建等领域补短板;抗灾基础设施;设备技改;保障房建设;“平急两用”基础设施和城中村改造,地下管网等。4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,聚焦经营主体活力、统一大市场和财税金融改革,关注三中全会。一是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,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;二是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,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,治理地方保护等;三是推进财税金融改革,深化电力、油气、铁路和综合运输体系等改革。5、统筹发展和安全,防止系统性风险。地产端,对房企合理融资一视同仁,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,加大保障房建设,指向供给端政策加速推进;化债方面,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,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;此外,加强粮食、水网、能源、数据等安全能力建设。6、其他:推动外贸质升量稳,加大吸引外资力度;大力发展绿色经济,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建设;稳就业促增收;发展银发经济等。风险提示:经济增长不及预期,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。相关研究报告